《襄阳市开展安宁疗护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政策解读

本站发布时间:2024-04-09
省市地区:湖北,襄阳市
发文机构:襄阳市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发文日期:2024-04-09
执行日期:-
废止日期:-
摘要: 《襄阳市开展安宁疗护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政策解读

2024年4月2日,我市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襄阳市开展安宁疗护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襄政规〔2024〕6号)(以下简称《方案》),现解读如下:

一、什么是安宁疗护服务?

安宁疗护是指以疾病终末期患者和家属为中心,以医疗机构多学科协作模式进行实践,为疾病终末期患者在临终前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关怀等服务,主要内容包括疼痛及其他症状控制、舒适照护、心理、精神及社会支持等,其服务形式有临终关怀、舒缓医疗、姑息治疗等,是提高临终患者生命质量,帮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地离世的科学有效方式。

二、《方案》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2023年4月,我市获批国家第三批安宁疗护试点市,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三批安宁疗护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卫办老龄函〔2023〕128号)要求:“将安宁疗护试点工作纳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和医改重要内容,建立完善工作机制,明确任务目标和职责分工,加强工作指导,稳妥有序推进”。为扎实推进安宁疗护国家级试点建设,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利用,完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市卫健委结合我市实际,起草了《方案》。

三、安宁疗护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疾病终末期患者在临终前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全方位、精细化的安宁疗护服务,构建综合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医养结合机构、社区和居家相衔接相协调的安宁疗护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服务规范和质控标准,大力推广安宁疗护服务理念,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安宁疗护工作。

四、我市开展安宁疗护试点工作的主要目标是?

推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开展安宁疗护服务,逐步构建以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为引领、覆盖社区和居家、医养结合机构为补充的安宁疗护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安宁疗护服务标准规范,健全完善配套支持政策,不断培育壮大安宁疗护专业人才队伍。2023年,确定由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襄阳市中心医院、襄阳市中医医院、襄州区人民医院、谷城县人民医院承担我市第一批安宁疗护试点机构任务。2024年,推广襄阳市第一批安宁疗护试点机构经验,各县(市、区)、开发区选取基础较好的机构重点培育,遴选确定第二批试点机构。到2025年底,每个县(市、区)、开发区至少设立1个安宁疗护病区,推动全市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设立安宁疗护病床,逐步建立覆盖全市、城乡兼顾的安宁疗护服务体系。依托湖北省安宁疗护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市中心医院、市一医院)开展专业培训,全市从事安宁疗护的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培训率达到100%。

五、安宁疗护服务管理措施有哪些?

《方案》明确了相关医疗机构通过多学科协作,为疾病终末期患者规范提供身体、心理、精神、人文等方面的服务内容。同时,要研究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服务操作规范、质量管理评价等标准规范,加强安宁疗护服务质量监管。提供安宁疗护服务的医疗机构(医养结合机构)严格落实规范化服务要求,按照国家安宁疗护实践指南规范服务标准,须经严格评估且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后,由主治医师、家属及患者共同确定选择安宁疗护服务。

六、对安宁疗护服务的政策支持举措有哪些?

(一)构建价格体系。针对营利性医疗机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开展安宁疗护服务的内容和项目,按照分类分项原则,对制定相应收费标准的要求予以明确,严格规范安宁疗护服务机构收费管理。

(二)强化保险支撑。在定点医疗机构安宁疗护病区接受治疗、护理、检查检验等医疗服务的参保患者医疗费用按医保住院相关待遇予以报销,其住院费用可纳入按床日付费管理。按床日付费具体结算办法将由医保部门另行制定。

(三)保障药物配备。安宁疗护服务中止痛、镇痛、麻醉等药物使用需求较多,依法对相关药物的使用资格审批、药物质量监管、使用情况监督等方面严格监管,确保安全。

(四)加大资金支持。财政部门统筹现有资源给予安宁疗护相关经费支持。探索建立对安宁疗护机构或床位的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制度。

七、安宁疗护工作的保障措施有哪些?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工作专班,高位推动,专题研究解决堵点问题,研究制定相关支持政策。

(二)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发改、卫健、财政、民政、医保、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加强沟通交流,密切协作配合,共同推动试点任务圆满完成。

(三)培育专业队伍。强化从业人员专业培训,加强多学科服务团队建设,发挥专家组作用,推广适宜技术。

(四)营造良好环境。倡导科学生命观,保障疾病终末期患者权益,开展志愿服务,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点击链接无法直接跳转原文的,请复制链接地址到网页中查看。
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以及政策性文件,供参考使用。具体的内容依照政府网站公示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