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目标
培育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聚焦主业、创新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一批“瞪羚”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独角兽企业实现突破,全面提升我市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二、培育对象
1.重点领域。聚焦我市优势产业领域的中小企业,主导产品和技术符合《工业“四基”发展目录》所列重点领域;或符合省市新旧动能转换重点产业领域,重大项目、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双招双引”重点签约项目有关产品;或属于国家和省市重点鼓励发展的支柱和优势产业,主导产品被认定为省级及以上首台(套)的。
2.培育条件。同时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一是在我市登记注册两年以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符合国家中小企业划型标准的中小企业;
二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和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节能、环保和安全生产等符合国家和省、市相关规定;
三是企业上年度营业收入1000万元左右,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产品质量稳定可靠,银行信用、纳税信用和社会信用良好;
四是企业不存在提供虚假信息,近2年未发生过生产安全、质量和环境污染事故及受到处罚等情况。
三、工作重点
(一)实施梯度培育,构建“专精特新”企业成长体系
1.推动优质中小企业层级提升。完善“小升规”、“专精特新”、“瞪羚”企业、“独角兽”、“小巨人”和“上市后备资源”等6个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库,建立成长帮扶机制,通过国家重点项目引领、创新力提升、数字化赋能等方式,在全市形成“专精特新”、“瞪羚”企业以及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独角兽等企业梯度培育、分级提升的格局。
2.实行激励奖补政策。对新获得认定的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等荣誉称号的企业,当年度按“亩产效益”评价A类企业落实资源要素配置政策。对新获得认定的独角兽企业给予最高3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新获得认定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给予最高200万元、100万元和1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新获得认定的山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省级“瞪羚”企业和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分别给予最高50万元、30万元和2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达到考核基础目标的区县、功能区,视任务完成情况,市财政给予最高300万元奖励。
3.做好优质中小企业评价分析。从创新力、发展活力、经营效益等方面开展创新型中小企业客观评价,对具有高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早发现、早培育,推动技术、资金、人才、数据等要素资源集聚,支持服务机构重点提供融资、创新等服务。
(二)夯实科技支撑,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创新转型
4.支持大中小企业产学研协同融通创新。推动工业设计赋能中小企业,对承接市内工业设计服务外包订单的省级及以上工业设计研究院,按照设计服务合同实际发生额的50%给予补贴,每年补贴不超过100万元。
5.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引导大企业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放市场,支持更多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供应链,提供配套服务,促进大中小企业共建产业链、互通供应链。
6.提升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水平。对符合条件的专利申请支持走绿色通道,加快审查进度。支持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成果转化、知识产权托管、质押融资等服务。
7.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化专业化发展。对新获得认定的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分别给予最高50万元、20万元和2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新获得认定的国家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分别给予最高50万元一次性奖励。
8.推动中小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开展全要素全流程的“绿色化+智能化”改造,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向绿色低碳领域不断聚集,大力推行绿色设计,推广绿色标识,引导中小企业使用绿色包装。
(三)推进数字赋能,提升“专精特新”企业核心竞争力
9.全面推进智能化升级改造。引导优质中小企业加大智能化设备投入,面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标准宣贯、现场诊断和供需对接,推广应用场景,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
10.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深化“数字专员进企业”活动,加强对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的展示与推广,提供“一对一”专业服务。
11.推进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建设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打造面向全行业产业链的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上下游企业数据流通。
(四)强化融资支持,增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后劲
12.创新金融信贷产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围绕“专精特新”企业需求,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推荐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纳入供应链核心企业“白名单”,扩大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覆盖范围。
13.加大上市培育力度。按照企业上市前规范改制、上市中、上市后三个阶段,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扶持。
14.加强债权股权融资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主体发行企业债券投向“专精特新”发展领域。支持“专精特新”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集合票据进行融资。
(五)开展精准服务,助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
15.强化人才培训服务。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培育一批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做好“专精特新”企业专业人才评定工作,落实好政策待遇和服务工作。
16.优化社会化公共服务。组建全市专精特新专家咨询委员会,政府购买服务,聘请国家、省专家学者提供战略咨询和专属服务,组织社会力量提供全方位日常服务。
17.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市场。支持开拓海内外市场,开展供需对接活动,参加“山东制造·网行天下”专精特新专项行动和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会等国内、国际展会,并按规定给予参展补助。
(六)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18.保障中小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完善第三方审查和评估机制,建立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抽查工作制度。
19.保障中小企业款项及时支付。畅通投诉渠道,按照“接诉即办”要求,优化投诉事项受理、处理流程,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及时支付中小企业款项。
20.及时回应中小企业诉求。完善诉求表达渠道,推荐优秀企业家进入市政府邀请列席常务会议“企业家代表库”。建立为企服务联络员机制,开展精准纾困帮扶活动,一企一策。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市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整体部署和统筹指导,发挥各区县、各功能区主体推进作用,形成上下联动、层层推进的工作合力,确保各项任务落细落实。
(二)营造良好氛围。加强中小企业舆论宣传、政策解读和舆情引导工作,大力宣传报道优秀“专精特新”企业和优秀企业家,集中宣传“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和服务工作的经验做法,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加强督导调度。搭建各区县、各功能区相互交流学习、相互督促竞赛的平台,定期调度培育库入库企业发展动态和成长情况,做好综合评价,同等条件下择优推荐入库企业申报省级以上项目。